讀者劇場在臺灣英語教學環境中之應用
鄒文莉
閱讀流利度已被許多研究視為孩子閱讀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經過美國全國教育評鑑會(NAEP)在1995年的統計,44%的四年級孩子無法流利的閱讀,即使是在有輔助的考試狀態下,也無法達到預定朗讀的目標。因此,為了提昇孩子的閱讀能力,在各方的敦促下,如何增加流利度已經是最近在閱讀教學中沸沸揚揚的發燒議題。
各界對於流利度的定義不一,大體是指能夠快速、平順、不費力且有自動的認字解碼技巧的發聲閱讀行為。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National Reading Panel)則明確將其定義為「快速、正確、帶有感情的朗讀」。因為當閱讀時,至少有二項認知行為在互相爭取讀者的注意力—認字以及理解。當越多的注意力給在認字時,越少的力氣可以花在理解層面上,因此,流利度就好像架在認字及理解上的一座橋,當學生能流利閱讀時,他們能不費力氣的去正確快速認字,更多的注意力就可以專注在理解文章內容以及連結本身的先備知識與文章內容上。換句話說,無法流利閱讀的孩子,閱讀時可能是一字一句,或重複或漏字,或停頓在不該停的地方,造成朗讀起來不自然,斷斷續續,這種不流利的朗讀,自然會造成理解力層面上的不足。
要讓閱讀流利,決定於讀者對於文字和主題的熟悉度,初學者因為必須花費許多精力於認字中,當然閱讀會較不流利。然而,即使當孩子能達到目標快速自動閱讀時,如果沒有注意到語氣聲調或是抑揚頓挫,他們的閱讀也有可能不自然。語氣是由一些口說語言特徵編輯而成,包括重音、高低起伏、音調、速度和停頓。能夠抑揚頓挫的閱讀反映出讀者對於語句和句型的了解,也代表了對文本內容提供的閱讀線索,包括標點符號、標題、不同字型字體 (大小寫或粗體字),的理解。就像幫助聽者理解口說語言一般,語氣也幫助讀者理解書寫語言。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在西元2000年的報告中指出,流利的讀者可以理解到標點符號所提供何時停頓以及、停多久的線索,粗體或大寫字體則提醒他們何時去強調或修正語氣,運用這些訊息,流利的讀者可以快速、下意識地去建構他們所讀內容的意義,大幅提昇閱讀理解度。
既然流利度對閱度影響如此巨大,該如何協助孩子增進閱讀流利度呢?美國國家閱讀委員會建議二項教學方式 -- 重複朗讀和個人默讀。這兩個方式皆提供學生增進閱讀流利度的機會,重複朗讀要求孩子在指導下重複閱讀內容,而個人默讀則鼓勵孩子大量閱讀而不加以指導及規範。在重複朗讀的方式中,讀者劇場為近來最被廣泛應用於課堂中的活動,許多研究也已經證明了它在閱讀流利度上面的貢獻。
(一標)讀者劇場與語言學習
何謂讀者劇場呢 (以下簡稱RT) 呢?它是一種以文學為主的發聲閱讀活動。讀者利用口語闡述故事,和文學及觀眾交流。它是最簡單的劇場型式。在RT的展演中,演員使用劇本,故事的情節是透過RT的旁白或是其它角色的發聲閱讀呈現出來。台詞是被
“唸” 出來,而不是 “背” 出來。RT讀者坐著或站在定點上直接將故事唸給觀眾聽。RT簡單來說是一種應用戲劇來詮釋文字的方式。它的表演內容可包括戲劇以及各類型的文學,例如,短篇故事,小說、詩文、信件、散文,紮記、廣播/電視腳本和新聞專欄等。RT這種詮釋藝術的方法,因為呈現方式的多樣化而擁有許多的名稱:interpreters Theater, Chamber Theater, Platform Theater, Concert
Reading, Group Reading, Multiple Reading, Staged Reading, Theater of the Mind, 以及Drama of the Living Voice等 (walker,1996)。但是大多數的人稱它名RT,定義為2人或2人以上的文字口語詮釋--透過身體和聲音與觀眾共同經歷文學作品。有人將之稱為將人類放諸於文學中,透過生理上,聲音上,心智上及感情上等層面。
RT讀者透過口述,表達劇中人物的想法,觀點或情感。不像戲劇應用許多背景道具、化妝、燈光、服裝等舞台效果來提昇觀眾的理解度。RT讀者只能靠自己的聲音,表情,手勢或簡單的位移來使文學作品復活,因此RT需要來自讀者及觀眾更多、更豐富的想像力。
RT是一種可以引起高度動機的學習策略,它結合了發音閱讀、文學,和戲劇於語言學習中。RT的戲劇成分使學生了解到閱讀是一種具有實驗性的活動--學生可以試著用不同的朗讀方式,來詮釋不同的意義。透過音量高低,重音和語調,RT讀者深入所讀內容,賦予文字及角色生命。當RT讀者呈現角色時,他們不但反映讀本,也同時重新評估及修正自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Carrick,2000),更進一步了解到口說語言的多樣化。
國外教學界對於RT在教學上的益處有很多的報導。他們發現RT可以增進學生的閱讀流利度以及對於高頻率單字 (sight word) 的認識,提昇閱讀理解度,提供學生機會去分析對話以及溝通意義,更可以增加對以戲劇方式呈現的文學之認知及欣賞能力。因此Harris和Sipay (1990) 將這種唸讀劇本的方式描述為是孩子認為最有趣的口語活動之一。Coody (1992) 則認為劇本唸讀為目標性閱讀(purposeful
reading) 提供了有效的材料。透過這個互動式的活動,學生們充滿活力、積極投入在回應和詮釋文學作品中。RT不但強化了閱讀的社會性 (Busching,1981),而且也提供不同程度學生一個合作練習的機會,因為RT的執行需要不斷的劇本唸讀練習。因此學生的唸讀流利度以及對內容的了解及詮釋方式也隨著唸讀次數的增加而增加。
除了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外,RT更提供學生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機會,它給予學生一個容易而且動力強大的方式去練習閱讀。透過這種閱讀方式,學生被鼓勵去溶入感情,而且練習重要的口語流利度指標,例如:停頓,語調和音調。RT中角色的扮演更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文學中的要素,像是動機和角色辦認,當其它學生聆聽RT讀者進行表演時也同時提昇聽的能力。RT可以為尋常教室內的閱讀常規活動提供一個有趣又有效的教學延伸活動。
在Walker (1996) 的書中,她更提供了RT對英語為第二語言 (ESL) 或外語(EFL)
教學上的益處。她認為RT在英語教室中,儼然就是 “Fun” 的代名詞。你要全語言 (Whole language),有。你要 “閱讀策略” 也有。她認為RT讓學習英文的外國孩子增加信心、口語能力、發表及合作學習的技巧,而學生的字彙能力也自然而然的隨之如花朵般快速自然盛開。
雖然戲劇和RT一樣都能提供孩子豐富的語言學習機會,但是因為戲劇牽涉了導演、服裝、走位、場景道具、化妝和排演等過程,相較之下,與戲劇有類似功能的RT執行起來就容易多了,而且語言學習效果也更大。
在外語教學上執行RT時應該要注意哪些事項呢?以下就個人的經驗和大家分享。首先在劇本的改編或應用上,老師們要注意的是劇本的重覆使用性。因為RT在課堂上執行的目的不僅是表演,更是閱讀。所以老師必需讓學生有重覆閱讀 (經由不同角度,角色切入),充分了解內容 (多讀幾次) 的機會,因此應該讓學生儘量飾演不同角色,拓展個人和劇本互動的機會。因此在劇本的裝訂及列印上,要注意左邊要有足夠的留白以供螺旋裝訂 (方便唸讀時翻頁)。封面除了劇名,作者外,加上角色一欄,要學生填入自己扮演的角色,並用有色瑩光筆將自己、而且只有自己的台詞著色。如此一來,在小組練習,組員角色替換時,只要換劇本即可,劇本跟著角色走,不跟個人走。另外在劇本內容中,角色的名稱儘量明顯 (可加粗加大)。不同角色的台詞之間,要有明顯的留白。程度較低之學生可多人一起,唸讀劇本中重覆的部分。
在編寫劇本時,除了加上一些姿勢 (Stand),說話對象 (Turn to face Mary),表情 (Smile at audience) 等指示外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每句自己的台詞之前加上一些形容詞或副詞來提示唸讀的方式及情緒表達。例如:
Reader1:
(Cold and Angry) I would not go.
Reader2:
(sadly) You would not go then.
至於在舞台上的呈現,個人建議,旁白
(narrator) 可站在舞台兩端,可利用譜架或講桌放置劇本。其餘人員則站成半圓形面對觀眾。可每人一個譜架,如此一來演員可騰出雙手作動作,若無多餘譜架,則可要求演員單手拿劇本,用單手作動作。其實對剛開始學英文的學生來說,有沒有動作、台步並不是那麼重要,重點是學生能夠使用適當的表情,聲音來詮釋出故事中主角的心境,引起聽眾的共鳴,達到練習RT主要目的:用聲音表情流利的閱讀。
RT是一個結合多項教育意義的課堂活動,它成功地結合了語言中聽、說、讀、寫的學習。RT的戲劇成份則提供了學習的動機和快樂 (enjoyment),進一步的引導學生進入文學殿堂,為獨立閱讀鋪下一條便捷的大道。
(一標)如何應用讀者劇場於外語教學中?
常常為了成果呈現或是提昇學習興趣,老師們會使用戲劇,但戲劇表演除了耗費時間準備走步、燈光、配音外,孩子還得熟背台詞。對於年紀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光是背熟台詞對孩子而言即是很大的壓力,而且孩子專注的只是自己的台詞。每個孩子上台表演的台詞也只有一小部分,孩子訓練語言的機會其實不多,語言學習的效果很有限。
但小而美的讀者劇場卻不同,它可以輕易地在課堂上運用。在課堂上做RT表演時,不需要一些耗時耗力的舞台元素,如:燈光、音效及服裝等。而且老師可以將孩子分成小組,多組同時進行讀者劇場。台上的孩子讀故事、說故事,台下的孩子聽故事,讀者劇場的進行中孩子們多了很多語言練習的機會。
(二標)說故事、演故事
讀者劇場是一組人說故事,它呈現的方式其實就是團體說故事。和說故事
(storytelling)不同的是,說故事者從老師變成了孩子。在說故事教學中結合讀者劇場可以說是結合聽說讀寫的最好練習,老師可以在說完一個故事後,透過分享閱讀、引導閱讀等方式帶領學生讀一次文本,或者就簡單的和孩子一起朗讀故事書 (read aloud),讓孩子閱讀到故事的文字,其次再透過讀者劇場讓孩子體驗如何將故事書中的書寫文字轉化成讀者劇場中用口語來呈現的劇本。透過劇本的改寫與製造,孩子可以比較及觀察書寫文字和口語文字中的差異及分別的特性,將由聽說為始,讀寫為終的過程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我建議針對高年級或中學生,老師在課堂上介紹故事後,便可利用各種互動式的閱讀活動,例如:發聲閱讀,分享閱讀,引導閱讀等,讓孩子在把內容再讀一次,增加對故事劇情及角色的了解。然後一起修改故事,將故事的文本改成劇本型式,並和組員一同上台講故事給同學聽。台下的孩子也可以經由觀賞同學的演出,反覆聆聽故事。每一組孩子改寫劇本的方式或許不一樣,所以最後故事呈現的風貌也會不同。
或者,老師也可以在介紹一個故事後,拿類似的故事讓孩子改寫成劇本。甚至可以在講完兩、三個故事後,再來做讀者劇場。假設說完三個故事後,將學生分為六組進行RT,每兩組做同一個故事,每次每堂課只要兩組上台即可。如果所有的組別都表演同樣的故事,可能因為重複性太高,對學生失去吸引力,這樣一來便沒有收到學習效果。
(二標)讀者劇場可大可小
讀者劇場的實施可大可小。若要大,故事可以複雜一點,長一點,人物多一點,還可以加一點簡單的服裝,走步及道具。要小,可以用一點簡單的故事,只專注在唸的部分,由各小組輪流上台表演。
剛開始於課堂中加入讀者劇場時,老師必須負責劇本的改寫,不能選太難的劇本,否則小朋友會看不懂,唸不流利;也不能選得太簡單,否則會流於單調無趣,小朋友只是流於形式地上台唸唸劇本,並沒有從中獲得樂趣,引發學習興趣。程度初階的孩子適合簡單的故事,程度較高的孩子可以用情節複雜一點的故事。
老師應用讀者劇場於語言教學時,要掌握戲劇及語言學習的平衡點。當故事情節很簡易,孩子的語言程度較初級時,可以著重於表演和肢體語言,演出才會有可看性,孩子也能藉由肢體語言來理解故事。當劇本的劇情較長較複雜,孩子的程度較好時,聲音表情及流暢地讀出故事則是重點。因為此時觀眾是由表演者清楚的聲音表演來理解故事。劇本簡單時,戲劇展現的發揮空間較多。劇本較難時,學生要比較專注在劇本唸讀的部分,語言學習的成份較多。
(二標)重聽說
孩子多講、多聽
根據不同的教學重點,老師進行RT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變化。當老師的教學重點是聽、說時,建議由老師改寫劇本,孩子講故事,台上多講,台下多聽。老師也可以找句型及文法結構較類似的故事劇本,講幾個同樣句型及文法範圍的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熟悉句型及文法;也可以找相似的故事劇本或是同樣的故事,但結局卻不同的劇本給孩子練習。此時因為小朋友會很好奇不同版本的結局,便會很專注聽別組小朋友說故事,以《Is This Your Egg?》這本繪本舉例:有個小朋友拾到了一顆蛋,於是她在路上每遇到動物便問“Is This Your Egg?”最後那顆蛋到底是什麼蛋呢?是雞蛋、鴨蛋,還是恐龍蛋?每組小朋友的結局都不一樣。相同的故事,只要改變最後結局,便可以燃起孩子的好奇心及興趣。
此外,將一位作者不同系列的作品介紹給孩子也是另一種展現方式。每組分別呈現不同故事的表演,孩子一次可以聽到不同的故事,對作者的寫作風格、印象也會更熟悉。或者選定同一個主題,如:讓孩子分組讀好幾個以動物為主題的劇本。這些方式都可以讓RT學習變得更有趣。執行多劇本教學時,建議孩子手上要有其他組別的劇本。孩子在觀賞唸讀表演時,可以同時讀別組的劇本,增加孩子的學習機會。
(二標)重讀寫,要孩子懂故事、編劇本
如果老師教學重點著重在讀寫,可以花比較多時間讓孩子讀懂故事並練習編劇本。此時,最後的呈現便不拘泥於走台步及動作等表演形式。反而是強調將各組改編的作品呈現給同學相互觀摩。
從聽老師說故事、孩子自己讀故事、上台用讀者劇場說故事到編寫故事,讀者劇場可以讓孩子以合作、社會性的學習模式,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學習結合在一起。
(二標)信手拈來皆劇本
起源於戲劇型式的讀者劇場,擁有戲劇一樣的彈性與包容。不只是故事,任何題材都可以拿來當劇本。而且在台灣推行讀者劇場時,訓練老師改編劇本的能力非常重要。首先,老師們要跳出傳統劇本的框架,無論是童詩、短文及教材裡的課文等題材都可以用讀者劇場來呈現。
對於年紀小的孩子,或是剛開始學英文的孩子,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來呈現。老師可以幫孩子將台詞分成很小的單位,每人負責一句話、一個字甚至是一個音。例如今天的主題是raining,在描述下雨天的情境時,每個孩子可能只需要負責一個句子,以下的例子便是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練習Phonics (dr),藉由讀者劇場的表演元素,學習變得活潑又有趣。以下兩則發音讀者劇場劇本供您參考。
Raining
(dr)
S 1:
drip-
S 2: drop
S 3:
drip-drop
S 4:
drip-drop-drip
S 1, 2, 3, 4:
(repeat their lines together)
S 5: Drummm (thunder)
S 6: It’s
raining.
Skiing
(sk)
S 1: Ski
under the sky!
S 2: Ski
at school under the sky!
S 3: Ski
with Skipper at school under the sky!
S 4: Ski
with Skipper and Scanner at school under the sky!
Every body: SSSKKK !!! (呈現主要發音)
孩子學語言的單位是由小到大分階段進行的,從單字、片語、句子到整段文章。讀者劇場的劇本也可以分單字、片語、句子到整段文章的階段進行。甚至簡單如字母,也可以讓孩子以讀者劇場呈現。例如:S1說出字母名;S2說出字母發音;S3做出字形;S4說出句子。如:
S1:(說出字母名) a
S2:(說出字母音) a
S3:(用身體畫出字形) a
S4:I am eating an apple.
之後再繼續字母b的練習。每一組RT可以按照人數,負責五到六個字母的表演。
此外,也可以在第一堂課自我介紹時,將老師或同學的名字轉化成RT劇本,如此一來,大家不但可以牢記名字的拼法,連名字主人的個人特質、喜好等都可供大家認識,也可以同時進行猜名字活動,以下兩則學生的作品供大家參考,
Name
Scripts
Jell-O is my favorite dessert.
Eric is my best friend.
Swimming is difficult but
Sailing is fun.
Jess is my name.
Jellyfish lives in my room
Eggs always appear in my breakfast
Sheep come in my dream at night.
Screaming is my talent.
Ice cream is my favorite food
Elevator is my best friend
Can you tell what my name is?
如果要將繪本改成RT劇本,得注意旁白部分的改寫,例如將以下旁白改寫成劇本時:
書寫語言 Story: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ere three little
pigs. The three little pigs were getting big and their mother wanted them to move
out and live in their own house.
口語語言 RT Script:
Narrator: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ere
three little pigs.
Mother Pig 1: You were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Mama Pig 2: It’s time to move out and find
your own home. (如果學生程度夠,可由一人獨自完成。)
只要能抓住書寫語言與口語語言之間的差異性,改寫並不是難事,書寫語言句子長,子句多而且時態不一定是現在式,大都不以第一人稱進行,而且一句話中含有許多項資訊。反之,口語文字大都是以第一人稱說話,簡單句呈現,以現在式的時態說話,而且一句話中通常僅含有一項資訊,簡單易懂。
此外,如果老師擔心太多的課外補充教材會影響學生的課本內容學習,也可以要求學生動手將課本內容改成RT劇本,如此更落實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的訓練。要注意的是在老師要學生改寫前,別忘了先給範本,或是自己先示範一至二次的改寫過程,如此一來,學生有範例可循才不至於慌張失措。
(一標)讓理想的學習自然執行
從上述的教學經驗分享,可以發現RT的特質符合了目前台灣理想教學的期待。它結合了聽說讀寫元素,不偏廢聽、說,更是讀寫能力加強的理想活動。它是以文學為主(Literature based)的教學方式,透過同儕間的合作來學習,藉由溝通協調討論的過程,很自然地提供了社交的情境。它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方式,孩子們自己決定要呈現的重點及呈現的方式。而這些要素都是在語言學習中很重要的環節。近年來教育的風潮強調要讓孩子快樂的學習,孩子要能夠享受學習才會有學習的動機。讓孩子自己決定在學習中要扮演的角色,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讀者劇場正是結合以上各學習要點的最佳學習方式。
很多的課堂學習方式都是以老師為主。但是在讀者劇場的模式中,學習焦點會從老師身上轉移到學生,由學生自己負責、掌握學習過程,並且主動積極參與,決定自己的學習過程。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不僅有效、有趣而且可以從兒童運用至成人階段的學習,因此,讀者劇場是非常適用於台灣學習環境的一種教學模式。
最後,希望透過本章RT在台灣英語教學應用的介紹,大家能將RT背後的理論,執行程序,以及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有的修正能有一定的了解,而願意去嘗試應用這個有效的學習方式。至於詳細的讀者劇場執行步驟與劇本的應用,Lois Walker將把她多年來的執行RT的經驗在接下來的章節中詳加介紹,相信在她豐富的引導下,您定能踏踏實實地將RT的精隨吸收,和我一樣做一個快樂的RT人。
鄒文莉/國立台南大學語言教育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